找到相关内容17909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刘碑寺造像碑

    夫妙静虚凝,圣迹难寻,惔怕(淡泊)无相。」非有心能知,虽形言幽绝,诞迩三」千,慈悲内发,欲济免拔苦。演十二」而晓群情,喻三车以运诸子。权应」归空,潜神真境。然笃信佛弟子刘」碑,河涧人也。宝胄唐资,琼基汉绪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13164693556.html
  • 以公益心去做佛教事业 宋代佛教的慈善事业

    精神为根本理念,对于疾病治疗、灾害救济、贫民救助皆视为佛教徒的当然任务。   佛教社会福祉事业的指导理念是发扬佛的慈悲,对有需要者行布施,加上《福田经》、《梵网经》宣传,使悲田敬田的福田思想充分显现...奈良时代(710~784)民间的僧侣也响应这种号召,凿井泉、设津济、造桥梁、备渡船等,其中最有名的是行基(668~749)。行基之后,继起的是弘法大师空海(774~835)。这样牺牲奉献的慈悲精神一直被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13170093595.html
  • 论回鹘文化对契丹的影响

    ,其名又见于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《慈悲道场忏法》卷9,写作SingtsnTutung,为该抄本的施主。值得注重的是,在写本的右下角写有5个草体回鹘文数字:bir、iki、ü、trt、bi,其中第五字,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10294393804.html
  • 当代佛寺文化资源的定位与开发——以华林寺为例

      当代佛寺文化资源的定位与开发[1]——以华林寺为例   李利安[2]   —,对佛寺文化内涵进行准确定位的意义   佛教寺院不但是住持佛法、清静修行的道场,也是弘扬文化、净化社会的基地。这两种功能的发挥既有赖於住持佛法者的慈悲和精进,也有赖於寺院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的充分实现与不断发展。寺院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有一个激发、展开、运行、完善、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内在规律,涉及...

    李利安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10294693817.html
  • 试论域外华严思想向中国的初传

    …诸天人民,皆悉见佛,诸菩萨诸天人民,皆持佛威神,相视如迎。”[5]“放光”联系佛慈悲与众生佛性,体现出佛与众生的关系。这种思想在《光赞般若》、《放光般若》中也有体现,如《放光般若经》卷第一:“尔时世...

    王瑛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16553093951.html
  • 虚云老和尚对永明延寿思想的继承与发扬

    25]]   月耀曾在鼓山亲近虚老约两年时光,他在回忆中如是说:“见其对四众弟子来请益的,不分男女老少,富贵贫贱,无不以平等慈悲的态度,谆谆开导。喜禅者令参禅,念佛者令生净土,学教者令成法师,随机...

    黄公元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9475194093.html
  • 虚云戒制思想及其实践析论

    。虚云对此有所发挥,说:“世尊所说三藏十二部经典,也是为了你我的贪嗔痴三毒;所以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就是戒定慧,就是因果,使我们戒除贪欲,抱定慈悲喜舍,实行六度万行,打破愚迷邪痴,圆满智慧德相,庄严功德...

    陈金凤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9475294095.html
  • 虚云大师振兴佛教及其佛教教育思想

    国家和社会的深入了解、体察后,发扬佛教慈悲情怀才能勇于发表、敢于担当。   四、结 语   虚云大师偏重于继承并发扬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,通过严守戒律重塑佛教形象,以佛教教育扶世导俗,积极促进教内...

    胡孝忠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9475394101.html
  • 虚云茶诗的修行智慧直解

    说法。是故虚公茶诗凝聚着他的整套禅法思想,其茶诗的境界是生命境界,是大慈悲境界。从禅修角度讲,茶诗中体现虚云公的禅修观首先是大众须于生活点滴中实修真参,做到功夫绵密,用也是修。复次直承六祖慧能当下斩断...

    冯天春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9475594107.html
  • “四分五周因果”与“三圣圆融

    ,普施含灵;七、长讲华严大经;八、一生昼夜不卧;九、不邀名惑众伐善;十、不退大慈悲,普救法界。观逮尽形期,恒依愿而修行也。”[[4]]澄观的个人行持,历来是佛教僧人修行的楷模。   澄观的全部著作有...

    弘安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9480094127.html